一、推荐理由
针对职工思政教育存在的形式单一、参与度低、覆盖不足等痛点,广饶县总工会立足本地红色资源优势,创新构建“红色基因传承+数字技术赋能”双轨模式。通过打造沉浸式红色研学路线、开发数字化云端课程、搭建互动化传播矩阵,推动思政教育从“单向灌输”向“双向交互”转变,实现“线下有场景、线上有平台、实践有转化”的全覆盖教育体系,为新时代职工思政教育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创新范例。
二、案例情况
(一)主要内容
1.线下深耕:打造“红色能量场”,让思政教育可感可知
盘活红色资源,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优势,把红色资源转化为职工教育资源。一是红色研学路线沉浸学。将省级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—《共产党宣言》陈列馆、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等本地8处重要红色展馆有机串联,精心设计“真理的味道”“红色记忆”等4条主题鲜明的红色研学路线,通过场景复原、互动体验等形式,将静态的历史资料转化为可触摸、可感知的教育载体,让职工在重走革命之路中感悟信仰力量,累计吸引1万余名职工参与研学,真正实现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二是生产一线融合学。依托大王镇“企业家红色传承研训中心”“红色车间”等特色教育基地,将党的创新理论、红色工运史与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,利用企业生产一线“红色读书角”等常态化开展“车间微党课”“班前红色故事会”等活动,推动红色教育向“日常化浸润”延伸,覆盖职工超1.5万余人次,使红色基因在职工群体中扎根发芽。三是劳模引领示范学。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,组建以劳模工匠为主体的红色宣讲员队伍,开展“宣言精神进企业”“红色家书诵读”以及革命历史情景演绎等创新活动,组织全国劳模魏华国、刘超等深入机关、企业、学校开展宣讲活动20余场次,覆盖职工4000余人次。
2.线上赋能:构建“云端思政课”,让思政教育触手可及
创新教育载体,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思政”新模式,通过红色资源数字化,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、便捷。一是打造沉浸式教育体验云空间。依托《共产党宣言》陈列馆、市历史博物馆红色展厅等场馆,利用大数据、虚拟现实(VR)等先进技术手段,通过情景剧再现历史场景、沉浸式体现AR技术还原革命历程重大事件,将《共产党宣言》首版中文全译本等红色资源以虚拟展览的形式呈现,让职工“走进”历史场景,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,增强参与感和沉浸感。二是打造网络宣传矩阵。依托职工之家APP、齐鲁工惠APP、工会政务号等新媒体平台,定期发布理论知识、榜样事迹、红色故事等内容,构建覆盖全县职工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,实现红色资源数字化共享,通过开展职工岗位“云讲述”“暖工学堂”等线上互动活动,增强职工学习的参与感和获得感,真正实现思政教育“触手可及”,形成“人人可学、处处能学”的网络教育生态。三是打造思政云课堂。联合党校、党史部门及红色展馆开发红色课程,打造《从<共产党宣言>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》等精品课程,推出由劳模工匠担任“云讲师”的思政精品课,通过情景教学、案例分析、互动答疑等形式,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深度融合,利用“指尖上的思政课堂”让广大职工随时随地接受思政教育,实现从“线下”到“云端”的提质升级,真正使红色文化“活”起来、“动”起来,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。
3.双向互动:激活“红色新动能”,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
创新教育形式,提升职工思政教育感染力,为红色教育注入新活力。一是以文化创作激发内生动力。鼓励职工以红色文化为主题,自发创作情景剧、微党课等红色文艺作品,征集的作品通过“惠畅乐安·工创未来”活动在全县展演,同时选拔优秀选手和作品参加全省文艺惠职工活动和百姓宣讲大赛,其中3部优秀作品在齐鲁工惠职工大讲堂播出,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。二是以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。举办红色观影、红色知识线上竞答、传承红色基因书画展、“百年工运·光影礼赞”摄影大赛等主题活动15场次,参与职工超8000人次,营造出“处处有红色、人人学党史”的浓厚氛围,让红色教育更加贴近职工生活。三是以品牌建设深化教育成效。创新打造“惠工悦读·书香乐安”阅读品牌,开展“共读一本书”“读书分享会”等活动,组织职工共同研读《共产党宣言》等经典著作,通过阅读分享、心得交流,推动红色理论学习入脑入心,让职工在书香中感悟初心使命,坚定理想信念,筑牢精神根基。
(二)工作成效
一是教育覆盖显著扩大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实现了全县职工思政教育全覆盖,有效提升了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。
二是职工参与大幅提升。通过多样化活动,职工对红色文化认知加深,参与思政教育积极性高涨,实现了思政教育从“被动接受”向“主动参与”的转变。
三是教育实效显著增强。通过教育与科技的融合,思政教育形式更加多元,内容更加立体生动,教育效果深入人心,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,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。
广饶县总工会2025-6-3
 郑州工会微信
郑州工会微信
			 工会会员服务微信
工会会员服务微信